(图片来源:林志佳拍摄)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下称“2025上海车展”)正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会持续到5月2日。
本届上海车展共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相较于往届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同时,2025上海车展还将举办各类会议和论坛近20场,围绕汽车关键技术、半导体产业、汽车出海、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国际车展之一,也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将有超百款首发新车选择在2025上海车展亮相,小米汽车、鸿蒙智行、蔚来的乐道和萤火虫等品牌将首次亮相上海车展,韩系品牌现代和起亚将双双缺席,法系品牌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也一同缺席。预计观展总人次有望超过上届的90.6万人次。
相比往届,关于汽车智能驾驶属于本届展会亮点之一,今年更多的智驾公司在主场馆布展,地平线、华为智能解决方案BU、Momenta等企业均有单独展位,但关于智驾安全等讨论逐渐增多,尤其是3月29日“小米SU7爆燃事故”、4月16日工信部提出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辅助驾驶之后,使得智能驾驶花式营销被按下“暂停键”。
钛媒体AGI在22日前期探展时发现,今年数十家整车企业有弱化对于“智能驾驶”宣传。
比如,今年参展的小米汽车,重点突出SU7“小米汽车金融服务”销售层面,首付3.2万元起;在人车家全生态层面已减少对于智能驾驶表述的视频内容。此外,小米YU7确定不会出现在本届车展,但多款SU7 Ultra汽车在展台亮相。
比亚迪则突出“新能源汽车世界冠军”。据悉,比亚迪将针对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进行更名,由原来的“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依然避开L3级而宣传智驾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势。例如,4月22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靳玉志发布华为乾崑智驾 DS 4,并宣布华为乾崑ADS 4首发高速L3解决方案,展台上则突出华为智能电动DriveONE;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Pony.AI展台上显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标杆引领”、“自动驾驶触手可及”等字眼,突出该公司强大自动驾驶技术能力——但与当下智驾安全关注点有些许不同。
对于智能驾驶安全性挑战,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近期对钛媒体AGI表示,未来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可靠性以及经济成本性是当前智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一方面,自动驾驶系统应通过更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在复杂道路环境下的行驶安全,避免因技术缺陷导致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如何降低激光雷达、高精定位等核心硬件的成本,同时优化算法以减少算力需求,将成为车企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重要挑战。
规范辅助驾驶,竞争转向汽车智能化赛道
2025年开年,智能驾驶领域事故频发,从3月的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行驶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到近期各类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睡觉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引发关于规范智能驾驶安全的讨论。
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于3月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管理:首先,明确企业主体责任,要求车企严格遵循《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在开发、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系统边界定义、安全响应机制及控制策略验证;其次,新增技术参数备案要求,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与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信息纳入工信部产品准入审查,同时向市场监管总局同步备案;最后,规定车企申报准入时需提交完整的检验检测报告,通过双重备案制度确保缺陷追溯与召回管理的可操作性。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等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重点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监管体系进入新阶段。
随后在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发出《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下称“倡议书”)。倡议书提出,“企业应杜绝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组合驾驶辅助(L2级驾驶自动化)系统已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渗透率是55.7%,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可能会接近65%。
然而,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车企纷纷推出“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营销概念,甚至创造出“L2.9+级智驾能力”等非标准化术语,试图营造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提前落地的市场认知,并且展示车辆的智能驾驶能力。而针对这一乱象,国内工信部等部门正在对类似于“脱手脱眼”“全程零接管”等不符合现阶段L2级辅助智能驾驶的夸大描述进行规范,并禁止使用。
倡议书强调,国内汽车企业应强化自律意识,践行质量承诺与安全责任,构建良性发展生态,推动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安全推广应用。
对此话题,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4月19日表示,行业监管的收紧对地平线以及行业的影响非常正向。行业规范下的更加理性,并不会拖慢智驾技术发展速度,反而会使得行业发展得更快。“在狂飙中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辅助驾驶上,把安全作为第一位,不要一味地追求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有一些非理性,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感觉被裹挟,整个市场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竞争导致的。”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目前所有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本质上都是辅助驾驶,即便所谓的L3级也只能称之为辅助自动驾驶。仅是在限定条件下的自动驾驶,并非完全自动驾驶,责任也是由厂商和驾驶员共同承担。他指出,现在声称已经具备L3级能力的车企,更多是在打宣传噱头,在传播方面,车企应该给用户一个正确的认知。
蔚来董事长、CEO李斌对外称,智能驾驶的价值是解放精力、减少事故,安全性应该是高优先级的事情,他同时也表示,汽车公司不管是从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包括用户引导各个方面肯定都要承担汽车公司该承担的责任,(交通安全)是全社会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蔚来展台)
4月22日,智驾解决方案Momenta创始人、CEO曹旭东对外表示,这一事件会让整个智驾宣传更加规范,之前属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内容上可能有一些名字和差异,然后指代内容也不太明确,现在命名规范的话对消费者来说更加清晰明确,这对行业是利好甚至是促进的。另外,有了智驾安全标准之后,做的不好的公司可能会淘汰,建立起“良币驱逐劣币”的发展趋势,公司会配合并一同建立更加安全、更加安心的标准。
曹旭东强调,目前智驾行业仍处在淘汰赛阶段,头部会发展的越来越快,预计到2027年、2028年,智驾玩家不会特别多。据悉,佐思汽研数据显示,在城市NOA市场中,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Momenta的市场份额达60.1%,华为Hi模式为29.8%,百度为6.9%。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探展中,钛媒体AGI注意到,很多车企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从“智驾”但一表述,转向汽车智能化表示,比如“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让每一辆车拥有「有趣的灵魂」”等表述,验证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在华为展台,华为乾崑智驾落地的车型都一一列出,而且突出泊车代驾VPD技术。
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NVIS)》显示,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到14%,成为继汽车质量和性能之后的第三大决策因素,与汽车设计的权重持平,超越了品牌和价格。
另据麦肯锡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高达76%的用户认为“高速NOA”(NOA意为自动导航驾驶)很必要,高达64%的用户认为“城市NOA”很必要,高达77%的用户认为“自动泊车”很必要。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也表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普及,安全问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智能驾驶正处于从高速NOA向城市NOA过渡的关键时期,未来还将向L3、L4级别持续演进。在这个技术迭代过程中,如何确保大规模交付后的安全性,是行业必须直面的挑战。
汽车芯片、机器人也将登场,展会“群芳争艳”场面十足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当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在全球占比超过50%。
据《2025上海智能汽车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180.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6%,产量名列前茅。同时,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攀升至122.5万辆,新能源渗透率高达68%。
本届上海车展上,除了智驾,汽车芯片、机器人等产品也都悉数登场,“群芳争艳”场面十足。
其中,上汽集团在上海车展中位于3H馆,旗下品牌上汽荣威、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MG、智己、上汽奥迪、凯迪拉克等悉数到场,其中上汽荣威是这个馆里参展面积是最大的一家。
钛媒体AGI在荣威展台注意到,上汽荣威展出两台基于AGIBOT(智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有望在车展期间进行走路、跑步或互动展示。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文表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Iron将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它将具有人的智慧,不需要人来遥控,可以自由交流,并且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他填充人的肌肉组织,穿上不同的服装,未来就可以是不同的身份,这一切并不遥远。
此外,芯片也是本届车展中的重点关注信息之一。
4月23日上午,英特尔发布第二代英特尔AI增强软件定义汽车(SDV)SoC,并披露全新合作伙伴关系。第二代英特尔AI增强SDV SoC率先在汽车行业推出基于芯粒架构的设计,进一步扩展了英特尔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创新产品组合。同时,英特尔还宣布与黑芝麻智能、面壁智能、bos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速建设智能汽车生态。
英特尔院士、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表示,“英特尔希望借助第二代AI增强SDV SoC塑造汽车计算的未来。全新一代SoC融合了芯粒架构的灵活优势和英特尔成熟的整车解决方案。英特尔将与合作伙伴携手,解决汽车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包括客户在提升能源效率和打造AI汽车体验方面的诉求,从而推动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惠及行业和终端客户。”
智驾芯片上市公司黑芝麻智能也在现场展示了华山系列自动驾驶芯片平台A1000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A2000全场景通识芯片,以及武当C1200家族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等。黑芝麻智能早前披露,公司旗下华山A1000家族芯片再获一汽平台定点,覆盖多款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预计2025年量产。
目前,华山A1000芯片已处于全面量产状态,获得国内多家头部车企采用,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吉利集团、江汽集团等,量产车型包括领克08EM-P、领克07EM-P、东风奕派eπ007及eπ008等。黑芝麻智能称,华山A1000是目前国内量产车企最多的自动驾驶芯片,首个量产符合所有车规认证、目前唯一能实现单芯片支持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本土芯片平台。
芯片厂商联发科则在车展现场展示全球首款车载通讯平台R17。
此外,上海车展5.2H区域专门设立“中国芯展区”,由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与紫光同芯、纳芯微、复旦微电子等企业一同展示。这是史上首次在上海车展上展示如此多的芯片产品,也是在美国关税战、即将美国对华展开芯片关税等环境下需要关注的重点,凸显了芯片对于汽车产业链的重要性。
Market.u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收入673亿美元,到2032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6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万亿元)。其中,电动智能汽车市场1301.9亿美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754.6亿美元,混合动力汽车市场600.5亿美元。
金军表示,汽车核心零部件已经由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等依赖精密机械制造的硬件主导,逐渐转变为由电池、电驱、电控系统主导,并叠加智能化软件系统和数据驱动的模式。如何应对软件定义汽车、AI定义汽车的新业态是行业参与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金军认为,除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外,固态电池、智能驾驶底盘、轻量化一体车身等技术也是推动智能汽车发展的新趋势,这些创新技术的协同发展将共同塑造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今年上海车展上有非常多的亮点。比如,宁德时代展示了最新“钠新”的钠离子电池以及首款产品——宁德时代纳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流量密码雷军在风波之后是否会出现在现场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极氪旗舰级SUV极氪9X和理想纯电动SUV理想i8届时均将首发;鸿蒙智行位于5.2H,尊界S800将会亮相。
金军对钛媒体AGI表示,当前,全球关税战和贸易战持续升级,政策环境动荡多变,各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在这种国际经贸形势下,企业需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和战略调整能力。关税波动可能会增加汽车进出口贸易的流转成本,也有可能促使进出口贸易流程(如清关手续)更加复杂。此外,关税波动可能导致不同国家的进出口业务比重发生变化。
金军强调,国内车企应当加快全球化布局,重点推进海外本地化战略:一方面建设本土化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系统,完善区域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构建本地化服务网络和数据中心,实现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企业需要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在绿地投资之外,积极探索技术合作、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多元化合作方式,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